廖鴻基及其作品自九○年代於台灣文壇崛起後,一直受到閱讀者與評論者極大的關注,自1996年出版《討海人》,至2011年此刻,廖鴻基幾乎是以一年一本定時定量的出版速度,如腳跡船痕般,一步一腳印地走出/寫出一方仍在不斷擴延漫溢的海洋書寫領地。有鑒於文學研究的核心是作品與作者,從1996至2011年,廖鴻基出版的作品已達十六部之多,從書寫主題、範疇與創作意識來看,已透露出作家心中一幅澎湃繁複的海之版圖,現在,不妨循著廖鴻基海潮般的書寫蹤跡,於那脈脈延展的書寫流向,而層層探問:海有多深?
●走水路回家
「走水路」是啟動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樞紐,也可以說,這是廖鴻基作品的最核心命題,與殊異性所在。廖鴻基常常在作品中不斷溯及當初所以從陸地轉入海洋的原因:源於陸地生活之困頓,遂將自己放逐於陸地/人世邊界,開始展開海上放逐的生活,一次於海灘三天三夜獨自行走,在風暴來襲前一刻,聽到天神,同時也是自己內心的深深呼喚:「來我懷裡,當一條魚」(《來自深海.走不完的海灘路》),竟是迷茫之際的定向之聲。35歲,更徹底地從陸地的人群網絡離開,成為職業討海人,卻不意討海的歷程亦是一場時間的淘洗,一次一次的出航返航,令廖鴻基由逃避、迷茫而至清醒堅定,用廖鴻基的話說便是:「我清楚感受到藍色潮水正點點滴滴替換我體內猩紅的血液」(《討海人.討海人》),討海人歷程展現為一場場海上的生存戰鬥:無邊汪洋上,討海人討的不僅是一尾尾活絡的魚體,更是於陸地生活中,一點一滴流逝、散逸的生命欲力,而那正是洶湧大海上,一次次絕美的戰鬥演出。不僅如此,廖鴻基更在此一新生契機之外獲得祝福,除漁獲的供給外,廖鴻基更因此展開一系列的海洋書寫,且拍岸湧向陸地文壇,獲得了極大迴響,在《討海人》、《漂流監獄》、《來自深海》,以及在其後諸書中的若干篇章中,我們遂能擁有迥異的海洋閱讀經驗與美感饗宴。
文章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111004/32/2zvvp.html?type=new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