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台灣,不少在地藝術、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者,大膽打破慣例,用創新代替守舊,用行動藝術代替大興土木。結果,環境因美學而改善,台灣愈來愈美麗。

《天下雜誌》正在用呼籲「走一條不同的路,把台灣推向美麗」,慶祝創刊30週年。

《康健》雜誌最近也造訪了三個「把台灣推向美麗」的案例:位在雲林台西鄉一座破敗的漁村、嘉義大林鎮一個人口不及200人的小農村,以及高雄市橋頭區停擺多年老舊廢棄的糖廠。因為這些把台灣推向美麗的行動,藝術文化的介入,讓每個角落都發生了屬於當地獨特的故事,並與在地居民產生強烈連結,提升了生活素質。

文化藝術必須貼近真實生活,否則就變成博物館的陳列品,它不是有錢人或藝術家的專利,也不是走進美術館才能看到,更不需要遠渡重洋出國尋找,而是一般市井小民都可參與的日常活動,在自家社區巷弄裡就有。

人對土地的感情是推動社區營造的基本動力。國外有很多殘破社區敗部復活、死而復生的例子,譬如,美國最老的城市之一費城,曾經到處都是亂塗鴉,後因推動藝術介入空間的計劃,在舊建築牆壁畫上壁畫、公共空間放置雕塑等,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共識,產生正面效應,使得費城不但成為社區改造成功的標竿,也為當地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。

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110712/46/2uz0q.html?type=new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楊晴菱鄧鹵廷闌姐 的頭像
    楊晴菱鄧鹵廷闌姐

    debbiehowarvc的部落格

    楊晴菱鄧鹵廷闌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